從事中輟復學學園學生的輔導工作,我總是把學生的家長輔導當作是重點工作。每一個新生的家庭訪視或是親師座談會中家長們總是對自己的子女抱怨不停:「我們說他兩句就嫌嘮叨,罵得比我大聲,不高興門一摔就出去」、「我的女兒好懶惰,每天吃喝玩樂看電視,從不曾幫忙做一點家事」、「作家事?想都不敢想,只求她不要給我惹事」,家長共同的心聲大都是認為養孩子很不值得,總把最好的享受留給子女,而孩子非但不懂父母的心,還甚至經常傷透了父母的心。這種孩子年齡愈漸長,與父母親的心理距離卻漸遠的現象,無形中也造成家長「習得的無助」感。其實親子間是一份很深的緣分,若能多花一點時間、一點心思經營它,享受美好又貼心的親子關係並不是那麼的難。

  大多數家長其實都很用心的擔任起應有的親職角色,也深怕自己的孩子變壞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與孩子相處隨時都戰戰兢兢的負起「管教」的職責,糾正孩子的說話或行為,孩子久而久之自然不太喜歡與「糾察隊」在一起,對父母總是敬而遠之;有些家長則是過於呵護子女,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樣樣為孩子準備齊全,養成孩子被動、懶散,會享樂不懂得付出的生活態度,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理所當然的,卻從不要求自己也應該盡「子女」的責任,父母當然感受不到子女的「貼心」。

  我有兩個「貼心」的女兒,通常她們都能主動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包括起床、盥洗、穿衣、整理書包、寫作業、閱讀)及依能力不同協助分擔家事(晾衣、收衣、摺衣、端菜、拿碗筷、擦餐桌),最令我感到滿足愉悅的是我們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而這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去建立,其中我們都喜歡「聊天時間」。所以我很樂意將「親子聊天」與父母親們分享。

  一、 何時聊天:利用心情輕鬆、平靜、沒有必須立即處理事務的時間,通常我建議可以利用睡前、幫孩子洗澡、洗頭或一起做家事、假日傍晚騎腳踏車時、同坐車上或是閒來無事時,都是很好的聊天時段。

  二、 聊些什麼:聊天的內容可依時段的不同或時間長短分配不同的主題。白天我們各自在不同的場所工作或學習,舉凡週遭接觸、發生的人、事、物,總令我們產生一些感受、情緒,長久累積就形成價值觀,父母親若能利用聊天時用較為正向的觀念和孩子分享,相對的,孩子就比較容易建立樂觀、積極的處世態度。所以從舉足輕重的世界偉人到身邊感人的小人物、音樂種類、環境保護、分享一本書、一部影片都可以是聊天的題材。

  三、 如何進行:聊天時可以播放一點優美的音樂,因為在美好的旋律下心也會跟著柔和起來,有時沖杯飲料(奶茶、咖啡、果汁皆可)吃點點心,也會讓氣氛輕鬆;再者父母不能先預設任何立場,否則又會淪為說教,傾聽與表達同樣重要。當孩子表達挫折時,父母可以給予安慰;孩子有創意的表現時,父母給予讚賞;當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難過、生氣,孩子也會學習傾聽或安慰父母,或只是話家常、說說笑話,謹記盡量降低父母的權威感或指導性,因為雙方在沒有壓力下愉快的聊天是增進彼此情感的好時機。

  「貼心」就是不僅懂得對方的心,還做出適當並合於對方心意的行為舉止來,使雙方都有一股窩心、溫暖、甜蜜的感動。想想若在父母身體疲倦不適時,孩子除了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主動幫忙家事減輕父母負擔或壓力,貼心的噓寒問暖如同父母對待她們一樣(試著想像一下這是多美好的畫面)想擁有親子間貼心的感受嗎?其實並不難!就從每天找時間與孩子「聊天」開始建立或修復親子關係,只要去做永遠都不嫌晚!

(作者:得安學園主任 游美貞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