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多年來關懷社會適應不良偏差行為青少年及中輟學生問題,在實務輔導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特殊青少年,普遍學業成績落後,學習成就和自我價值低,自信心不足。由於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遭受批評指責,且幾乎很少得到讚美。週邊的人長期都認為他不好,長久下來就統合出一個不好的自我,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了,不得人緣,不能幹的,沒有信心的。自己也認同一個不好的我,不好的自己。

  在我們從事中輟復學輔導的學園中就有許多類似前述的例子,家長對於孩子沒有任何期待,認為只要不惹事就好了。孩子考試30分家長也沒有表示關心之意,考100分家長也沒有任何誇讚之詞。所以當學生游泳游的不錯,社工員誇獎他能力很好,學習很快時,學生自己都還很懷疑的說:「真的,我真的不錯嗎?」當學園舉辦歌唱、棋藝、球類各項競賽,鼓勵學生勇敢於展現自己,肯定學生的才華,讓學生對自己越有信心時,有學生就說:「以前在╳╳國中時,從不會被叫到,因為老師大都叫功課好的或是差不多那幾個,現在常會成為焦點,感到很不習慣。

  一個人不可能全然是不好的,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多鼓勵孩子、讚美孩子。但我們不是希望父母或老師以很抽象或灌迷湯似的讚美孩子,例如對孩子說「你很聰明,你很優秀」。而是要以具體的事實,欣賞他的優點,讚美他的表現。例如「你的圖畫畫的很精細」、「你的文章寫的很感人」,以建構孩子好的自我和自信。一個自信與自尊遭受損害的孩子,將形成自我統整不完整的現象。人的自我統整發生問題,就可能轉變成邊緣人格。他可能較不能拒絕不利自己的誘惑,不清楚自己的立場,因而會產生社會生活適應的問題。

  在全國中輟會議中,教育部訓委會何進財常委曾說:「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也就是讓這些中輟的孩子,不管在家庭、學校、社會都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多發覺孩子多方面的長處,減少指責和批評,讓孩子能感到有價值及尊嚴。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麻煩製造者』,讓孩子能在快樂學習的環境中長大。

  發展孩子多元的智慧,培養課業以外的成功學習經驗,進而增進其自我肯定過程,正式我們協助這些社會適應產生危機的青少年及中輟學生最基本最核心的內涵。學者蔡德輝教授常常提及一個觀念,「寧可事前花一分的預防,也不要事後做十分的補救」。也有學者提出「我們寧可一年花二、三十萬來協助一位危機少年,也不要浪費兩億的社會成本來解決如陳進興之類的問題」。願我們的社會有更多的有心人,一起來投入搶救危機少年的工作,一起來耕耘希望的園地。

(作者: 李建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