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輝的爸爸氣沖沖的走進學園的辦公室,劈頭火氣就很大。「老師,老師,你說說看我到底是造了什麼孽,那個死囝仔每天玩到半夜才回家睡覺,把家當旅館,平日不說話,開口就是要零用錢;唯一要求他要好好上學都做不到,將來能有什麼前途,我還能指望他什麼?」、「小時候他很乖的都不需要我們操心,一定是交到壞朋友被帶壞的!」、「老師你看怎麼辦?要叫警察還是找法院?給他教訓一下!」我起身將祥輝的爸爸迎向會客室坐定後,傾聽他對孩子的失望、無奈,其中也帶點對孩子不合理的教導、期待及很多父母的迷思。

  一般父母所認為「孩子小時候很乖,根本不需要操心」是迷思的第一步。其實以發展理論分析,幼兒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正是所謂「教育的黃金時期」此階段父母應該用心營造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與氣氛,愉悅的陪伴幼兒奠定優美的人格,尤其到兒童階段,孩子已逐漸形成其價值觀,但此時很多父母卻認為「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了」便將「教育」交給學校,與孩子的關係只剩「養育」,最後甚至在「忙碌」的藉口下連孩子的三餐也交出去給錢讓孩子自理。父母急著「卸責任」,孩子倒也樂得自由,與父母的交集漸少,父母便以「孩子小時候很乖根本不需要操心」而疏忽教養,最後在孩子問題行為呈現後,更用「被別人帶壞」將親職責任再次推給他人,其實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親子價值觀的誤謬則是多數父母的迷思之二。許多父母帶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現在好好栽培孩子,將來才可指望有他的照顧;所以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則將自己的不當期待所帶來的無奈、失望、焦慮等負向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同理孩子的感受,甚至將寶貴的親子關係破壞殆盡。還有些父母則是認為「養兒只是義務」,所以有給他吃、住等生活需求就足夠了,也不期許孩子的表現,不花心思、時間教導孩子,更別談「陶冶性靈、開闊心胸、端正品行、開發潛能」等潛移默化其氣質,孩子發展自然受「好逸惡勞」、「趨樂避苦」等動物性本能影響,等孩子心智成熟度跟不上身體的成長時,所呈現「缺乏責任」、「低自制力」的本質時,也正是親子關係緊張的開始。

  「因為孩子太壞,所以拜託各路專家來教」更是父母在孩子出現社會適應困難行為時最常有的迷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出現階段性問題,例如:拿別人的錢、和人發生爭執、說非事實的話、想證明自己的獨特性…等等,很多父母由於被擔心、生氣的情緒淹沒而對孩子及自己失去耐心、信心,很快的從表面孩子的行為便認定孩子有偷竊、打架、說謊、不守規矩等偏差行為,而給孩子扣上帽子,在缺乏同理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下,親子關係一但陷入「互不信任」時,父母更是「運用所有資源」慌張的急於「搬救兵」,殊不知各路專家亦僅能提供意見、教導父母,「親職」之重責大任仍需自我承擔,「解鈴還需繫鈴人」和諧美好的親子關係,絕非假手他人所能獲致。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時間越久,越發感受到「父母親職教育」的重要。如同「我們無法給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一般的,「我們更不能期待孩子擁有我們不曾給予的東西」,要孩子具備樂觀進取、誠實謙虛、認真負責、愛人惜物等優美人格特質,父母除了自己繼續不斷成長以身作則外,更應用心於「親職教育」,透過愉悅的陪伴孩子身心成長、積極鼓勵賞識,以發展孩子潛能、培育社會良好公民為目標,珍惜血濃於水溫馨美好的親子緣分。

  再度起身正要送走平心靜氣後的祥輝爸爸時,他回過頭略帶擔心的語氣問「那我們還來得及嗎?」,我則回以欣慰樂觀堅定的語氣「去做隨時都不嫌晚」,與祥輝的爸爸及所有的父母親分享之。

(作者:得安學園主任  游美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